

近日,记者走进南雄市珠玑镇梅关村共建“韶兰(南雄)种苗培育中心”,这里由韶关学院生物与农业学院提供全面技术支持,建有日光炼苗智能温室、组培中心、蝴蝶兰开花智能调控温室等设施,可年生产蝴蝶兰种苗360万株,开花株2万株,总产值约1000万元,是“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以下简称“双百行动”)的生动实践。
韶兰(南雄)种苗培育中心
产业引擎轰鸣驱动乡村经济腾飞
近年来,南雄市引进韶关学院生物与农业学院郑秋桦老师团队的全知识产权蝴蝶兰项目,通过政府、学校、校友企业三方联合,盘活梅关村闲置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撬动地方政府和校友企业及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筹资800万元在南雄市珠玑镇梅关村共建“韶兰(南雄)种苗培育中心”。项目于2024年5月开工建设,2024年9月投产,总占地面积约10亩,直接带动30户农户就业,村镇集体收入可增收约27万元/年,农户工资收入将超100万元/年。
同时,项目还推动形成跨三地市五县区的兰花产业带,产品远销海外,预计年销售额近6000万元,提供千余个就业岗位,助力蝴蝶兰成为南雄特色农业新名片。
刘主教授带领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采用“高校—公司—村集体”的模式,打造粤北特色生态农产品,为粤北山区食用菌产业发展、乡村振兴途径提供了新模式。他告诉记者:“我们团队根据邓坊镇马战村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创新了‘夏季木耳吊栽—冬季香菇架栽’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产品品质提升,经济效益提高约20%,大大增强了村民种植食用菌的信心。”
“我们先后制定了《银杏种苗繁育技术规程》《粉葛组培育苗技术规程》等多项技术规程,建立了南药种苗繁育示范基地30亩、南药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55亩、南药立体种植基地50平方米,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南药品种4个。”于白音教授则带领“粤北特色南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团队”联合多方,构建了“科技—政府—企业—基地”产业发展模式,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为南雄南药产业升级筑牢根基。
生态规划赋能绘就绿美乡村画卷
今年以来,漆萍老师领衔的“绿美乡村”规划设计团队深度参与南雄乡村生态建设,在典型村规划编制、全域绿化提升、人才技术培训等领域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发展动能。
“绿美乡村”规划设计团队在南雄市珠玑镇开展前期规划调研
“我们团队先后完成了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梅岭村、聪辈村三个村的典型村发展规划,累计完成30余公里道路绿化规划,绘制全域生态建设蓝图。”漆萍老师介绍,我们还构建了“理论+实践”双轨培训体系,培训技术人员近200人,送技到镇、授艺到人,为绿美乡村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此外,团队还提出了“恐龙文化+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完成水口镇沙头村恐龙文化公园概念性规划,推动南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科技小院扎根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我们通过‘科技扎根+校地协同’新范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在粤北大地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近年来,该校科技小院服务团队深入南雄等韶关10个县(市、区),因地制宜,围绕合作共建的切入点和共振区,落实项目清单工作任务,实现了“小切口、大效果”。
科技小院服务团队在南雄开展水稻高效栽培技术示范
2024年以来,团队在全安镇、珠玑镇、油山镇开展酸化土壤治理、耕地地力提升、水稻新品种推广等工作,实施酸化耕地土壤治理2.5万亩,耕地地力提升与科技推广1.5万亩,引进水稻新品种2个。科技小院开设“田间课堂”,累计开展农技培训5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75人,通过“科技特派员+农户”结对机制,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8项创新农业技术成果已在当地形成示范效应,为韶关8个特色农产品上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从产业发展到生态规划,从技术创新到人才培育,韶关学院师生团队以“科技扎根+校地协同”为理念,凭借学科专业优势,通过技术创新、推广、培训等举措,走出一条“科学—技术—成果—效益”的县校合作新路径。接下来,该校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聚焦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等领域,为广东“百千万工程”贡献更多高校智慧。
文、图|记者欧阳志强通讯员李思番谢景
Powered by 一分钟极速赛车开奖记录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